现在,当我们打开电视时,我们会看到几十个频道中近一半在播放电影和电视剧(四分之一在电影和电视剧之间播放广告)。我相信最好的纪录片制片人看的纪录片并不像他们看的电影和电视剧那么多。有人会说,是因为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长,所以片子少。试想一下,假设现在有两个频道,一个播放电视剧,另一个播放与电视剧同等质量的纪录片。更多人会看什么?
为什么纪录片总是输在电影电视剧面前?
在这里,我不确定是否是因为现在大多数纪录片缺乏讲故事,但至少有一件事:任何媒体最吸引人的部分往往是讲故事的部分。文学中的小说、广播中的评书、电视中的影视剧等等,都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来赢得观众的喜爱。从受众需求来看,故事具有先天优势。小时候,我们听父母讲故事,长大后,我们看故事书,看电影电视剧。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故事的需求。影视剧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冲突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欣赏群体的心理变化——他们渴望知道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于是便陷入了不思饮食、不思茶饮的境地。可以说,即使是造假最多、拍得最差的电视剧,也有能抓住观众的故事。然而,许多平庸的纪录片相比之下要困难得多。故事的缺乏成为了他们吸引观众的绊脚石。事实上,如果纪录片有故事的话,它的魅力是远远超出影视剧所能达到的。不管故事片多么感人,当灯光一亮,你就会像从梦中醒来一样回到现实。巨大的落差,让积攒了两三个小时的情绪在离开剧院的时候在阳光下得到了释放和蒸发。然而,纪录片中的原创真实故事将长期根植于你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中。非虚构带来的震撼,会让人心情变得沉重,目光变得更深邃。
此外,从审美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人们需要用“故事”来表达人性的“真、善、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对“真、善、美”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追求各自的“真、善、美”理想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各位纪录片导演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人性、自然的“真、善、美”。在影视艺术中,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纪实性决定了它是承担这一任务的最佳媒体。没有事实作为依据,我们就无法评价事物的好坏、人的成败,而生动、有吸引力、有感染力的事实就是“故事”。当每一部真实生动的“讲故事”纪录片被大众接受时,其中就蕴藏着“真、善、美”的传播价值。
《龙脊》作者以“小寨人物故事”为依托,用感情歌颂生命与美,实现对人世事的深切关怀,使作品站在了生命与美永恒的人性一面。 。从题材上看,它取得了“为宣传而宣传”类型的作品所无法达到的启发性、感人效果和长久的生命力。
再者,就文献史料的价值而言,“故事”是最好、最生动的“历史”,也是最具文献价值的存在形式。纪录片、阳光卫视的《人物纪事》栏目,以及《远方的北京》这样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录片,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事实上,所有纪录片都不同程度地见证了历史。我们遇到的雷敏是“十大忠义卫士”之一,军衔是上尉。此时,电视电影《女特警雷敏》成为了她自己历史的见证者; “岭”成为小寨过往文化环境的见证。无论是雷敏的训练,还是潘能高的阅读,纪录片都是依靠“故事”记录人和事来解读历史时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相机拍摄雷敏的相册和小宅的空拍,那会有多大的价值呢?
纪录片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具象艺术。内容的真实性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础。表达的形象化使其与艺术接壤,而讲故事则是其价值的最佳载体。缺乏故事性的纪录片很难成功。记得曾经有几位艺术院校的校友在广播学院展示过自己的作品。最初的几部故事短片还不错,但当它们被纳入纪录片时,大家着实感到惊讶:影片的主题是某一群人。火车站附近有一群乞丐。内容是这些人每天在铁路沿线捡剩菜吃,到处闲逛,坐在一起辱骂警察。一个个镜头被作者像流水帐一样剪辑在一起,构成了影片的内容。我们看过很多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很多都是镜头晃动、频繁推拉(比如反映克林顿总统竞选的美国纪录片《战争室》)。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纪实性,风格确实独特。节省。但这是这部作品中第一次像醉汉一样疯狂、漫无目的地移动镜头。且不说作者的拍摄风格和意图,光是枯燥的叙述就让在场的学生难以“坚持”。于是,有的“在天上梦游”,有的干脆“退休”了。我个人并不反对制作反映边缘人群文化生活的纪录片。一些反映边缘艺术家生活和情感的纪录片非常真实感人,风格也非常独特。然而,空洞的内容和缺乏故事性确实让我根本无法找到这部纪录片。明亮的
观点。
如果仔细分析一些成功的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讲故事强调情节叙事元素的表现形式。它不仅以讲故事取代了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而且在题材选择和呈现内容上偏向人类世界的深度。挖掘。 《毛泽东》的创作者依靠视频资料,利用访谈的方式,将许多瞬间的细节演变为生动的情节,或者将许多相似的材料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理解、新的意义。尼克松首次访华会见毛泽东时,视频材料中的毛泽东脸庞微肿,并开始缓慢移动。针对这一点,影片中加入了对吴旭军的采访。吴旭军介绍,董事长当时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为了以防万一,所以一些工作人员聚集在距离会议厅不远的门后,准备好了所有的救援物品,甚至注射器里的强心药物。然而主席却凭借自己的顽强,把原定的15分钟的会议坚持到了最后。 65分钟后,比赛顺利结束。这种情感的叙述,让原本平凡的史料变得丰富动人。以这样的旁白为背景,你再看视频素材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和理解。
大多数纪录片都会展示不同人物的生活经历。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记录人物的行为,还试图通过人物的言行探寻人物的内心,通过故事了解人物的本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创作者来说,就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尽力去发现和捕捉生活故事。北京广播学院教授高新将纪录片分为三个层次:仅“客观记录人们生活”的为次等,能“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的为中级,“能通过情感交流引发情感”的为中级。 ”那些“引起观众共鸣”的被认为是优秀的;那些“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被认为是优秀的。我还把纪录片分为三个层次:只“客观记录人的事件”的为下等,能“记录人的故事(把纪录片变成故事)”的为中等,“把纪录片变成故事”的为上。 。 “有戏剧冲突的纪录片”是最好的。这两种观点看似不同,其实“精神上相似”,只是来自不同的角度。我的观点强调形式和内容,而高老师更多考虑的是电影的感觉和感觉。这并不矛盾。对事物的感受和感受来源于对它的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关注。一部好的纪录片,有感人的故事,有激烈的冲突(讲故事),自然会激起观众的情感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
冲突有时在叙事纪录片中得到突出体现,如《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大型纪实纪录片,都有丰富多彩、叱咤风云的领袖故事; 《阴险行动》、《中华》、《门》、《中华宝剑》以真刀真枪的惊险警匪大战为特色。但更多的纪录片中,矛盾和冲突是固有的。它们隐藏在人物的言行举止中,隐藏在根深蒂固的历史、人文、环境背景中。 《沙与海》、《龙脊》、《最后的山神》、《我们的留学生活》、《平衡》、《四姐》等都是反映人物与环境冲突的典型作品。他们都有“故事”,有“矛盾”,这些作品也会给观众带来很多思考。
新时代渴望富有“故事性”的纪录片。像“流水帐”这样的“日记”很难赢得观众的喜爱。我们期待更多拥有大量观众的纪录片。无数的空白等待着你去探索、发现和填补。让我们过上多彩的生活,在多彩的人生舞台上引领国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mddjg.com/html/tiyuwenda/13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