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事物都有两个侧面,球迷们常常认为守门员可以自由地触球。事实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守门员看似拥有触球的特权,但并非没有框架限制。在某些时刻,守门员的“手球”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这一要求受到时代的限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象,深刻影响了足球战术的发展轨迹。
一般认为,现代足球的起源是足协的成立,但当时完整的足球规则还没有建立,整个足球秩序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体系下。真正彻底改变足球体系的是“9前锋1后卫”和“WM”古老阵型的创建,让世界各地的足球主教练真正接触到了战术理念。到了1950年代,善于创新的巴西国家队将424带入了人们的视野,足球战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历史沿革】
20世纪90年代之前,守门员持球并没有所谓的硬标准。换句话说,守门员可以自由地接后卫的回传,并且双手持球的时间没有明确的限制。
然而到了1990年世界杯,由于大多数球队在保守的防守状态下经常使用后卫回传给门将来拖延时间,那届世界杯成为了历史上场均进球数最低的比赛。球数仅为2.21个。在此背景下,外界普遍呼吁国际足联细化对守门员持球时间的规定,避免再次出现在防守情况下利用后卫回传给守门员从而耽误时间的情况。
世界杯结束后不久,国际足联发布公告,禁止守门员用手接后卫回传球。这条规则实施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防守队员不再敢在后场随意传球。同时,这一规则的改变也导致了场上守门员职责的变化。过去,守门员只被认为是专门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似乎只需要完成游戏中的保存任务,但对于脚的技术或游戏意识似乎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但随着守门员不再被允许用手接后卫的回传,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些有远见的教练已经开始明确指出,守门员的场上职责应该进一步丰富。为此,从豪门球队到普通青训营,都开始提高对门将的训练标准,无论是传球技巧还是比赛意识。学生的培养被摆在重要位置。
当然,对于国际足联来说,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手球规则变化对足球战术的各种影响。当时,守门员手球规则还没有完全完善。例如,虽然守门员不可以用手接防守队员的回传,但他仍然可以用手接界外球。针对这个漏洞,很多球队仍然采取各种措施来拖延时间,甚至发明了一套套路,通过掷界外球直接找到守门员,然后让守门员用长传发起进攻。
【6秒规则,改变门将生态的举措】
1997年,国际足联再次发布公告,宣布将进一步细化守门员用手回传球的规则。具体措施是,守门员也禁止用手接界外球。此后,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细节修改。
但仅仅一年后,国际足联又出台了另一项立法。这条立法被称为“6秒规则”。拥有时间规则。
很多球迷一定有一些疑问,6秒规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足球世界里有如此精确控制时间的规则?
这意味着守门员用手得球后,必须在6秒内释放,否则将面临在犯规位置给对方间接任意球的尴尬局面。
这项修正案的建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尽管禁止守门员接后卫传球和用手接界外球,但善于寻找空档的主教练仍然发现了很多漏洞。总之,有的守门员为了拖延时间,面对后卫的回传,先用脚轻轻触碰,然后将球捡起来。由于没有对持球时间的规定,守门员可以用这种方法长时间拖延,这可能会导致裁判出黄牌,但对于场上的整体情况来说已经足够了。
了解足球规则发展史的球迷应该知道,20世纪90年代之所以出现限制守门员手球的规则,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之前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积累。
从现代足球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规则限制守门员持球的时间。当我们观看一些老的足球视频时,我们应该会发现,守门员控球时,往往会采用类似“篮球运球”的方式,通过不断的“运球”来控球。这种方法在今天确实是可笑的,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60年代之前,战术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往往能够保证守门员长时间控球并发动长传进攻。
为了解决这一局面,迫于内外舆论的压力,国际足联于20世纪60年代初推出了所谓的“四步规则”。主要功能包括允许守门员在踢球或投球之前最多迈出四步。如果超过4步,则在犯规地点判给对方间接任意球。
很明显,4步规则对于减少守门员延误比赛的次数有积极的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规定虽然持续了几十年,但仍然有其局限性。最明显的一点是,这条规则只规定了守门员在持球前最多可以迈出4步,但并没有规定守门员在迈出4步后不能再迈出4步,然后再迈出4步。
也就是说,有的守门员利用这个规则的漏洞,拿到球后拿球走4步,然后把球放下,捡起来,然后再走4步。
这一限制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为大家所熟知,但对于当时的FIFA来说,由于种种因素,30多年来都没有对其进行修改。国际足联对此的解释有点让人瞠目结舌:只要在门将放球期间前锋及时施压,就能化解对方的拖延动作。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套规则的漏洞非常明显。国际足联的一些疏忽,让漏洞被很多主教练钻了空子,导致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很多比赛都出现了过于无聊的情况。
也正是在1998年的修正案中,国际足联痛定思痛,最终修正了这套持续了30多年的“错误”。新规则是:在丢球后,守门员不得再次捡起球,直到另一名球员控制了球。不过,与6秒规则相比,这套修正案的设置确实不那么具有革命性,对世界足球格局的影响也十分有限。对于如今的很多年轻球员来说,甚至是“闻所未闻”。
同时,为了提高比赛观感,国际足联还对恶意拖延时间的守门员推出了极其严厉的处罚。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足半决赛中,加拿大女足经过加时赛不幸输给了卫冕冠军美国队,错失了一次爆冷的绝佳机会。不过,赛后,关于比赛过程中的判罚却引发了巨大争议。加拿大球员公开指责挪威裁判克里斯蒂娜·彼得不公平,直接导致加拿大队在比赛中失利。
原来,比赛进行到第80分钟时,加拿大仍然以3:2领先美国。就在这时,加拿大门将艾琳·麦克劳德做出漂亮扑救化解了美国队的进攻。随后主裁判彼得以麦克劳德持球时间过长为由,在禁区内给了美国队免费点球。球。在这个任意球的防守过程中,加拿大球员因手球给了美国队点球,直接导致美国队扳平比分,最终在加时赛中击败加拿大队。
但从规则角度来看,麦克劳德的判罚似乎没有任何问题。根据国际足联颁布的6秒规则,如果守门员持球时间超过6秒,裁判可以判罚禁区内任意球。不过在此之前,国际足联对于这一规则的具体执行并不是很严格,很多主教练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场上情况的了解灵活运用。然而,随着国际足联对此越来越重视,并在裁判培训会议上多次发出指示,必须重视对对方守门员拖延时间的处罚,彼得选择了“展现自己的勇气和坚持”。
根据国际足联披露的信息,麦克劳德被裁判告知她持球时间超过10秒。不过,加拿大女足门将麦克劳德认为,这10秒包括了她在地上持球的时间。事实上,当她持球、球在脚下时,只持续了5秒。
综合来看,此前的国际足联只是将所谓的6秒规则视为震慑守门员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多少裁判会真正严格计算守门员在比赛中的持球时间。只要不是太过分,裁判一般不会判罚,最多只会给予黄牌警告。不过,随着国际足联的处罚规范越来越严格,以劳德鲁普为代表的众多门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打击。
国际足联最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 2015年利物浦对阵波尔多的欧联杯比赛中,利物浦门将米尼奥莱在禁区内持球近20秒。裁判最终判给波尔多禁区内间接任意球。最终,客队前锋亨利·塞尔维特也利用了这个黄金机会取得进球。
毫无疑问,随着监督体系的完善,现在国际足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6秒规则。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守门员在科学仪器面前“隐形”,任何潜在的拖延措施都会被无情暴露。
【结论】
6秒规则是好事还是坏事?在足球圈子里,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但仍然没有定论。但对于笔者来说,6秒规则的诞生绝对有很大的好处。首先,足球运动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惊心动魄”的对抗性。所谓对抗,需要以高节奏的攻防轮换为基础。如果足球能够为了最终的结果而放弃现场,用无聊无聊的拖延来换取胜利,相信最终也不会令球迷满意。
其次,6秒规则是竞技结果与比赛观感结合的最佳方式。国际足联充分考虑到守门员在高质量攻防轮换中需要稍微控制比赛节奏,因此将持球时间限制为6秒;只要守门员将比赛节奏控制在6秒内,FIFA就不会干涉。但如果恶意拖延了很长时间,你就不能仅仅用“控制比赛节奏”的借口来开脱。在那个监管体系还不那么完善的时代,或许守门员可以逃脱国际足联的审查,但在当今世界,国际足联有资本也有加大监管的需要。 6秒规则显然可以让他们控制守门员。一个优秀的工具。
综合来看,笔者对于6秒规则的实施还是持积极的态度。这一规则保证了比赛的乐趣,也让类似于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的沉闷场面一去不复返。如今,门将可能会在比赛结束时拖延时间,但只要裁判出示黄牌警告,并不会太大影响比赛的走向。这不就是6秒规则的成功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mddjg.com/html/tiyuwenda/13150.html